為自己建構起意義感

為自己建構起意義感

三個月前我有一場一對一的諮詢個案也是在家帶孩子的媽媽,完全奉獻給家庭。

一開始她諮詢的其實是因為離開職場幾年,對自己的能力有一點生疏感,希望能再看看那些自己曾有的能力(感覺有點像是跟久未謀面的老朋友打聲招呼),同時也想探索自己看有沒有什麼新發現。

經驗告訴我,很多時候個案都不會只單純的想了解職涯發展,而是想確認自我價值,在其中找回更多的自信。

我其實蠻擔心她,因為她是滿腦子想到的都是自己以外的人。 

在這兩個小時中,我們只專注在她自己,並圍繞在關於<意義>的話題,我心裡期望能幫助她個人去找到在孩子以外與某件事的連結感,因為人都是透過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是該做的事)去建構起更完整的自我。

如果你某個時刻突然間發現(像上面圖片說的)自己的很深層的自我是一片黑暗又空蕩蕩的,有的人是承受不了的。

從小到大來自原生家庭觀、社會文化的薰陶之下,人要改變長期以來的思維很不容易,最後我還是幫助她去建構了一些想像空間,希望她能開始試著先看到自己在其中呈現的樣子,感受到可能的美好,然後才有機會改變。
- 
對於 #竹內結子,其實我覺得不必要去討論死因是否是 #產後憂鬱,因為就算是精神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依職業道德也不可能會公開當事人狀態。

雖然老公很好很盡責,也很鼓勵她多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都這樣了,她犧牲奉獻的性格,還是免不了要面對<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消失的狀況,然後掙扎著。 

這場諮詢對她對我都具有很大的意義,基本上我並不是心理諮商師,只是會一點心理學,還懂得怎麼給她一個出口。

大家真正該做的是在平常就一起去建構讓媽媽能安心訴說,感受到自我被接納的環境,還有能夠傾訴的避風港才對,從最小單位的你我開始。 

譬如說媽媽去逛街,別問『孩子勒?』 

因為養育孩子是兩個人的事,又不是某一方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