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16 溫暖有多久,人就可以走多遠

S2-16 溫暖有多久,人就可以走多遠

本集重點:人要活的快樂,其實我覺得無論掌握多少知識與方法,都抵不上豐富的人生閱歷、持續完善整合的自我及一顆真誠助人的心。

本集大綱:

一個日本媽媽的故事啟發

把自己變得溫柔,以溫柔待人

。找回溫柔的6個小方法

。重點整理

我們搭捷運一定多少會遇到小孩子哭的狀況,有的媽媽很淡定的處理,有的媽媽會很緊張,我觀察到的大部份人對小孩子哭其實包容度好像都蠻好的,但我沒見過有人這樣處理小孩哭的。

日本人在公共場合是特別注重禮節的民族,特別是教養孩子的文化,他們有「3不」教養法:不抱,家裡很親密,外出不玩抱抱,不談小孩,家長不對外人談論孩子,就算講小孩參加哪支足球隊,或上什麼學校,都不想給人炫耀的印象。不搗蛋,行動要考慮到別人、以和為貴。

前陣子有個新聞,日本有一名4寶媽在twitter上分享自己有一天獨自帶孩子搭公車,最小的小孩突然在車上放聲大哭,她說她一面安撫孩子,一面擔心會打擾到其他乘客,她就開始焦慮起來,她說「其實大部份的父母臉皮很薄,怕大家會覺得『小孩哭聲很吵!好煩~可不可以快點不要讓他哭』,想到這個我就開始很焦慮。」

哭了大概一下子吧,這時一個大叔走過來,媽媽以為是來跟她抱怨的,大叔還沒講話,媽媽就馬上道歉說「對不起」,沒想到,這名大叔直接笑著對小朋友說:「叔叔今天也有不開心的事情,你可以幫我哭出來嗎?」,這時車內緊繃的氣氛馬上就消失了,有些人還笑了。

媽媽聽到這句話,眼眶瞬間泛淚,大叔下車前還親切的跟孩子揮手說掰掰,讓她非常感動,她她最寫說「以後即使在沮喪的時候,也要記得周圍的善意,一定有人會因為這份善意得救。」,希望大家一起把這份溫柔傳遞出去。

我就在想啊,這真的是很難得的。

人講出來的話,你用的語言,還有文字,它們是真的有力量,連我只是看文字報導都覺得他講這句話好有能量,真的有觸動到我,相信你聽到我的轉述也能感覺的到對不對?

其實話跟文字只是表面,真正的是這個大叔的內心,感覺經歷過什麼人生風雨,滄桑歷練啊,是一個內心很豐富的人,才可以說出這麼暖這麼溫柔的話,一下子化解了車上的氣氛,這真的很不容易,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是這麼暖,但是我老婆常說我是變態的那種,看來我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不過,如果我是當時車上的人,如果我那一天剛好過的很辛苦或者有什麼心事,應該也會被治癒吧。

有時候,一點點溫暖就能讓絕望的人活下去。

我們都不知道路上擦身過的人,身邊坐的陌生人今天過的好不好,我們平常根本不會有空去留心,特別是那個四寶媽,像台灣兒少法是6歲以下不可以獨留在家,出門真的需要通通帶出去,不能獨留小孩子在家,日本好像也差不多。

台灣兒少法介紹 : https://kids.ey.gov.tw/Page/65EDA08CD3A84758

如果她是屬於每天都要一個人帶四個的媽媽,可能孩子都很小,最大的可能就小一小二吧,然後老公上班的這種,我相信她可能是長期一個人處於焦慮與壓力的心理狀態居多,當然社會上也有媽媽是每天都很從容的,那種可能就是有保姆或家人在幫忙帶的。

我今天主要想透過這個故事中的兩個主角,有兩個部份分享

1.如果你也想像大叔一樣,希望自己也是個溫暖善解人意的人…可以怎麼培養成為會關懷別人的人?

2.一個會說好話的人,不是表面上的那種溝通技巧,而是發自內心的表達善意,那這個該怎麼培養?

另一個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日子很像這個日本四寶媽,不一定是帶小孩,就是你的生活工作啊特別容易緊張焦慮,容易擔心,容易感到寂寞,那怎麼培養一顆穩定不焦慮的心,能夠在不確定性的時代,平穩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今天來分享一下這兩個部份,其實大抵上都是做內在的修練,兩者有一些共通的概念跟方法可以用,它是互通的。

我可以怎麼變的比較溫柔呢?

一個是你可以多注意你身邊有沒有一些給你感覺很溫暖溫柔的人,去觀察他們,或者搜索你的記憶裡曾經感受到溫柔、善良和關懷的那個時刻、那個人是誰,去回憶一下甚至這個記憶寫下來,另外從很多文學類的書可以挑不同領域的去多看多想,去體悟、學習。

這些書不需要刻意選心理勵志的,靈性導師的,傳記類的,比較推薦你可以看散文類的,為什麼?因為散文類的才會是作者講自己的所見所聞,從他的角度怎麼看生活中的一切。

這兩個其實在講的是我們要學的是對生活中的事務,看看別人有什麼觀點,角度,還有感受,然後再從對方的部份去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我們自己多了對生活的想法跟表達能力的時候,就是在溫柔的對待自己,對自己好了,這個是在增強我們的感受力,跟接納自己的各種需求和情緒的能力,這個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慈悲。

這樣長期下來,我們才能找到對別人的感同身受、才能表達出內心的那個溫柔跟慈悲,這個其實不是雞湯,它的原理就是利用人性,因為人性很容易拿自己的標準看待別人的,所以反過來利用它,我們為自己建立什麼樣的標準~包容的標準?嚴厲的標準?平衡的標準?我們對自己溫柔,那是不是對別人也自然可以呢?

這是不是很值得你可以想一想了呢?

然後再來,我們還要增加感受與辨識訊息的能力,平時可以用正念練習,正念練習網路有很多分享,我就不再說,主要是去接受來自自己的身體、情緒、念頭或者想法上的訊息,練習成為自己行為跟思想的觀察者,去覺察和回應這些訊息,試著像玩電玩一樣,你去嘗試抽離出來,好像你就是操縱自己的那個人的這種感覺。

如果你比較能夠帶入這種抽離想像的話,接下來你可以進一步想一下,你會用什麼樣的語調、姿勢、眼神、說話用字,去安慰、去欣賞、去激勵眼前這個人,然後這個人會覺得舒服和信任你,感覺很安心?你要用什麼方式關心他?為他做什麼?

然後想一下,寫下來,多做幾次,甚至固定一個週期做一次,之後還可以進一步去研究更多的部份,譬如說我一直缺失什麼、渴望什麼,我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我可不可以放下某些執念,去找到我已經擁有的、能給我力量的那些人和事。

這些把它記錄下來,當你再次感到無助的時候,這些記錄就會很有用。

以上這些小方式在建立對自己的敏感覺察和關懷的同時,其實同步的也會反饋在生活中你面前的、你周圍的,那些想要被溫柔對待的,希望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的人。

就像你一樣,每個人都會有無助的時候,也有不知道怎樣讓需求得到滿足、怎樣溝通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心中經常想像這樣的人和場景,去做內在的功課,多練習怎麼好好的對待自己;

我相信,慢慢的之後在遇見其他人的時候,你一定就自然而然的能體會你眼前這個人的感受,去自然地回應他/她的感受,自然別人會感受到只有你有的溫暖。

以上是第一個,如果你也想像大叔一樣,希望自己也是個溫暖善解人意的人…可以怎麼培養成為會關懷別人的人,發自內心表達善意的人,該怎麼做的一些分享。

另一個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日子很像這個日本四寶媽,不一定是帶小孩,可能你的生活容易緊張焦慮,特別容易擔心,容易感到寂寞,那怎麼培養一顆不易焦慮的心,能夠平穩的面對生活上的一切?

找回平穩內心的6個小方法

有一次,我在一個商場看到一個小朋友跑著玩著就摔倒在地上、然後就大哭,他媽媽跑過去去,一手就把他拎起來,媽媽不是先問他疼不疼,安撫一下孩子,而是用手指著前方的玩具區說:你看那兒多好玩。

孩子還是哭,這時媽媽有些不耐煩的說:「給你買玩具你還哭對嗎?

那個媽媽當下我就看,她其實是急著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她把孩子跌倒哭看是個問題,想快點解決(可是小孩本來走路就容易不小心跌倒,這是很正常的),或者其實是怕丟臉,不想面對心裡產生的焦慮感,這種內心的焦慮產生過程就像那個日本四寶媽媽說的「大部份的父母臉皮很薄,怕大家會想『小孩哭聲很吵!好煩~可不可以快點不要讓他哭』,我就開始很焦慮。」

她忘了孩子當下的跌倒痛是真實的,是需要被安慰的,她以為只要不去面對那個痛,痛就消失了。

其實不只小孩子被這樣對待,我們大人更容易被這樣對待。

靈性導師Sadhguru:「如果有人對你不好,先嘗試以愛待之;若是行不通的話,以憐憫待之;還是行不通的話,則敬而遠之。

現在社會有一種現象就是暴力越來越多,很多人遇到事情就會拿手機拍影片,PO上網讓大家評評理,一般大眾看到眼前影片中被拍的人,可能他的某些行為很過份或者脫序啊,會直接各種謾駡、嘲笑啊詛咒鋪天蓋地的,留言的人留下一句話就走了,還可能根本忘記留什麼,但是留言會變成集體網路暴力,這已經是網路的常態之一。

可是很多時候不管對錯,我們都只是用片面的資訊去論斷,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參與過多,更容易在無意識之下慢慢消耗自己還有毒害自己,因為你關注什麼就成為什麼人。

一般大眾如果沒有刻意訓練自己的心志,很容易看什麼就被什麼影響,這樣的人,他的心就會慢慢的對人產生防備、產生戾氣(看起來誰欠你錢之類的氣場),也容易動不動說話會帶刺,處處帶著防衛,講沒幾句就攻擊,不然就是態度越來越冷漠,做人很絕。

它會把人與人的關係養的像刺蝟一樣,導致現實生活很難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然後他就會陷入一種矛盾,變的渴望親密卻又心懷憂慮,渴望溫情卻又充滿敵意,寧願孤獨也不願主動靠近,就算是已經建立的關係,也很容易毀掉,這背後,其實是養成了對愛的懷疑與恐懼。

那怎麼辦呢?

我們怎麼可以養成好的內心修為,可以讓內心比較平和不受到外界太多的影響呢?

當然我們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看到負面的事情,不過還是有些方法能幫助我們不會受到影響甚至被它們控制,還是有方法的。

其實你可以回想看看,很多時候,能夠觸動我們,打動我們跟別人內心的,給人家舒服的感覺,溫暖溫柔的好的感覺,通常就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話,一個舉動,這些都是生活中細節的累積,如果我們能夠多增加生活細節的累積,就能讓自己的內心越來越強大與穩定。

那麼以下6個概念方法就分享給大家參考,部份是我自己就有的習慣,你不一定要全部都要,選你喜歡的就好。

1. 建立記錄碎片想法的習慣

這個時代我們的日常生活變的更碎片化了,我們的許多資訊跟溝通是碎片的,你可以不用像我一樣每週一篇文章,還有Podcast去輸出學到的東西,但是你可以嘗試把每一天散布在Line,社群看到別人打的不錯的分享,你在某些網站看到的文章,或者同事會議中你覺得不錯的想法,甚至是一些便利貼,反正你直覺重要的資訊,找個地方把它像是匯整卡片的筆記概念就對了,你可以為他們設hashtag標籤。

這個方法主要的用意是説「記錄想法的川流」,因為我們每天大腦中的很多來來去去的想法,大多會一個念頭咻一下你不記它就會忘了,所以找個工具把它在出現的時候,方便快速的存起來就很重要。

把思考和想法當作將來提煉生活的素材,這樣長期累積下來有一天你會發現,一但你工作、生活卡關,遇到挑戰、人生失意啊,思維需要升級等等,可能關鍵的資訊或答案就在這裡面。

​其實多數人沒有記錄想法的習慣,不是因為懶惰,而是現今主流的工具和方法,都聚焦在給你更好的「寫作體驗」,更豐富的「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結」。

這有點把大家都當成作家了,但是一般人根本不會像我這樣每週一篇七八千字的內容,所以真正相比之下,比起如何組織知識跟輸出文章,我覺得一般人更缺少的是更方便快速的做記錄,以及在大量的記錄中找出關鍵字,幫你進行思考上的結構化組織化。

這個idea很有價值,也許你本來就會這個方法,也許你不知道,但你現在聽到那你賺到了,通常我只分享給來找我諮詢的客戶。

這個對工作很有用,對生活也很有用,其實大多數人的問題都不在整理跟分類知識,因為技能類的知識是死的,通識類的或專業類領域,大家都會就沒什麼了不起。

反而人與人的差別在於想法,還有想法有沒有都記下來,就像之前我分享過的思考框架系統,你有框架但沒有想法元素也沒有用,有興趣的去找 S2-4 生活就像巧克力那集來聽,

http://www.listen2u2020.club/?p=1498

你想喔,每個人上班最終只會走向一個結束,不管你怎麼走都是退休或著離職自己做,所以我們最好不能只依賴公司的知識管理工具,而是自己有一個個人的資料庫工具伴隨自己一輩子。

這個短期看不出來效果,但長期下來就很可觀,如果你持續這麼做個1~3年,你一定會有驚人的發現,至於發現什麼,這只有你做了就會知道了。

其實就是不要去浪費想法,不要不理它,就這樣讓它跑掉,讓這些在大腦思緒中的片刻想法聚集起來,讓它們有一天在你焦慮不安,有困難或想突破的時候,它們就像是看的到的天使會來幫你。

焦慮不安的時候,有些人會為了忽視焦慮這個感受,轉頭去shopping,收集東西,狂吃狂買,這些可以暫時緩解沒錯,可是焦慮來源還是存在,搞不好生活還付出更多代價。

也有時候焦慮的人是為了保護自己,常常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就過去了,但「撐下去」只會增加焦慮的膨漲系數,一旦爆炸它會一次還給你。

所以這時你可以選擇的最好方式是「暫停」,停下來,空出來去進行探索,整理思緒,那麼你每天匯集想法的聚集地就是一個最好的沉殿的地方。

你可以把它想成你在打造一個自己專屬的思緒殿堂,一座聖殿,你進來就是來尋找自我的,來進行自我升級的,你可以搭配有儀式感的流程來進行這件事,聽點音樂泡個澡點個薰香喝杯好茶然後沉殿在這座聖殿,感覺是不是很棒?

2.觀察別人體驗生活的方式,有選擇的去模仿複製

實際觀察本身就是好奇心的一種,不要想太多,不要總是在思考,還要去多感受和體驗。

享受的英文enjoy 的e跟n它本來就有進入的意思,如果一直停在評論自我和自我的生活,就沒有辦法真正增加廣度與深度,所以可以選擇一個你沒有過的別人的方式去嘗試去享受體驗看看。

我最近有一個習慣就是把小紅書app,裡面當下自己喜歡的內容收藏起來,看看一些版主他們都有哪些具體的生活體驗,有的是分享電腦桌的精心布置,有的是沉境式回家,有的是跑步的,不是看技巧的,而是分享跑步運動的內心感受,有的是中年創業啊待人處事的心境…每個人都不一樣,我覺得小紅書內容優質很多,我很推薦大家去下載。

而這個第2個觀察別人的方式也剛好符合第一個記錄碎片想法的概念喔!

3. 不過分強迫自己正向思考,把我無能為力的事情分開,做好課提分離

正向思考的前提,在於正視自己的焦慮,並且用不同的方式解讀。但如果過分強迫自己正向思考,可能會變質,會變成嚴重的自我欺騙。

如第一個方法後面所說的,不少人遇到事情常常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就過去了,但「撐下去」只會增加焦慮的壓力膨漲系數,真正的正向思考是「接受我不能控制的事情並不是失敗,有些風險不是自己努力了就會不存在的」…

所謂時代的風向就是一種規律變化,它占了我們人生很大的比重,如果你要做的事你的想法剛好沒搭上順風車,那這就不是你的錯,人無法改變規律。

當你開始這麼想就不會過度執著,反而會順應規律,把焦點放在思考下一步,快點進行轉彎,當我們用這樣的練習去做好我與外界的課題分離,也一定會越來越有對自我生活的掌控感。

4.學習專注

我的iphone手機,每到一個時間就會跳出這週螢幕的使用時間,跟我說這週零碎的時間加總我總共用了幾小時,這個部份,我覺得是說我們可以盡可能的讓自己的時間化零為整,專注做一件事的時間越來越多,就算你是擅長分心多工的人也一樣,我也會建議要專注,專注在能培養對生活中的細節洞察力。

至於怎麼提升專注力,我在文字版有放知識型youtuber水丰刀的一些參考,google當然也有很多可以自己搜尋,但最難的地方就在於,知道太多反而選擇困難,也不一定做得到,所以挑一個開始就可以了。

https://www.yottau.com.tw/article/959

5.建立自己的快樂資料庫

這個也是記錄啦,不過跟第一個建議「記錄想法的川流」不一樣,這個快樂資料庫裡面會記錄自己每天感受到快樂或者是幸福的小事,可以是文字,照片影片等等,但是自己的,不是網路轉發的內容喔。

比如說今天幾月幾號發現捷運上有個男生穿的很有型,我真的喜歡男生穿什麼什麼的風格,或者買了什麼牌子保養品,今天包裹到了,迫不及待的想試試,再來寫感想,今天幾月幾號跟姐妹去吃了期待以久特別想吃的餐聽,超好吃,今天幾月幾號,工作上被老闆嘉獎了,還發獎金。

用這樣的小確幸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無意義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記錄讓自己幸福的小事,會增加血清素的分泌哦,血清素會讓我們有開心的感受,這就是利用行為去鞏固你的大腦。

6.體察自己的感受,練習自己對於情緒的感受

人無法完全的掌控自己的所有情緒,我們要承認這點才能持續進步,不只這樣,我們也要承認如果難過想哭的時候,可以先承認我想哭,然後可以哭,但是哭之後,要記得恢復過來。

因為控制情緒不是不哭,而是不讓哭,悲傷的情緒來控制我們,讓我們過份的沉溺在裡面,讓自己被情緒反吞。

這個其實就是不批判自己,盡可能的接納自己,把自己從非安全型的依戀模式轉換到安全型的依戀模式,增加你生活中的安全感的概念。

依戀模式很多都是在講親密關係,但我覺得一樣適用在自己與自己的親密關係上,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知乎問答平台上的類似討論『有沒有回避型依戀轉換成安全型依戀的例子?是怎麼做到的』。

這六個通通加起來,其實用意就是建立內心安全基地(secure base的實用方法,意思是「遇到難過的事、挫折的時候,有個可以躲起來、盡情療傷、令你感到安心的地方,像是精神支柱般的存在。」

這集的文字版,我在官網還有分享一個英國作家-馬特·海格的『如何生活』的40條建議,這是在他的書《活下去的理由》中寫的,他把自己經歷過憂鬱焦慮的對抗經驗,寫下來給跟他一樣有焦慮、受到情緒困擾的人的一些親身建議,其中有些一般人也適用,那因為很多條,這邊就不講,有興趣的可以直接點上面連結去文字版,在文章最後面就可以看到囉。

重點整理

最後這集的心得,我覺得一般人如果讓你誇獎自己的某個朋友,你可能可以一直講,但如果讓你誇獎自己,可能會不知道該說什麼。

我們很多時候會對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保持過多的關注和敏感,可是會經常忽略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忽略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

不管怎麼樣,我相信來聽我podcast的朋友都是抱持著想更多更好了解自己的心態來的。

我希望帶給你們的是自己的真誠和善意,只是我不必透過搞笑的內容去維持我跟你們的關係,那一直不是我擅長的風格,而是我希望能夠跟你們建立的是一種輕鬆自由聆聽,值得一起學習然後你聽完會重覆聽,然後自己思考跟嘗試,然後在時間的流動中跟我所分享的知識,想法跟觀點有緊密關係的一種關係。

不管是做一個善良的人,還是幽默的人,都要有更加強大的內在支持,這樣才能不害怕別人的不認同、拒絕、貶低或刁難,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可以向外界,向別人傳遞更多的善意跟溫暖。

我覺得善良的力量在於足夠溫柔,又能堅持底線,不討好,不盲從於任何人,幽默的力量在於我不會主動攻擊別人,也不會輕易受到傷害。

我在變得更加強大,希望你也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方式強大。

這是今天這一集,我剛算一下總字數,有9565多字含標點符號,真的要瘋了!!

所以聽完,請記得幫我在Apple podcast或Spotify五星留言評價,還有歡迎贊助我一杯下午茶,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我不強求喔,我真的不強求~~嗯嗯!

如果你的工作職涯有什麼地方想要解釋想要我幫助的,歡迎與我預約,官網右下角有一個聊天功能,要等一下下會跑出來,看到後點開就可以用了,隨時都可以找到我。

我們今天就到這邊,下週晚上七點不要錯過囉~~~再見,掰掰。

請我一杯下午茶,讓我持續提供好內容吧!

點擊圖片或 贊助連結,就可前往贊助頁面囉~謝謝您!

你也可以用LINE PAY,或銀行APP直接掃瞄小額贊助喔!

快樂的工作,工作的愉快」是我的人生哲學,你在尋求自己的人生方向嗎?

讓我為你點一盞明燈照出未來, 立即線上預約! 

英國作家馬特·海格的“如何生活”的40條建議

1 快樂出現的時候,享受快樂。

2 小口慢飲,別狼吞虎嚥。

3 對自己溫柔些。少工作,多休息。

4 過去的一切你都無法改變。這是基本的物理原理。

5 庫爾特·馮內古特是正確的:“閱讀和寫作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有營養的冥想形式。”

6 多傾聽,少說話。

7 無所事事的時候不要有罪惡感。也許工作比無所事事對世界的危害更大。

8 覺察到你正在呼吸。

9 不論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刻,都要試著去發現美。一張面孔、一句詩詞、窗外的雲、塗鴉畫、風力田。美可以淨化思想。

10 當你感覺忙得沒時間休息,就是你最需要找時間休息的時候。

11 恨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情緒,就像為了懲罰一隻蟄你的蠍子而吃掉它一樣。

12 出去跑步,再做點瑜伽。

13 中午之前沖個澡。

14 遙望天空。提醒自己宇宙是多麼浩瀚。抓住每一個感受遼闊悠遠的機會,這會讓你看見自己的渺小。

15 善良。

16 要認識到想法只是想法。如果感覺想法不合理,就跟它理論,即使你已找不出道理。你是你頭腦的觀察者,而非受害者。

17 不要漫無目的的看電視。不要漫無目的地上社交網站。要清醒地意識到你正在做什麼,為什麼而做。別不重視電視,你要更重視它,這樣你才會少看。無節制的娛樂將使你注意力分散。

18 坐下,躺下,不動,什麼都不做。觀察,傾聽你頭腦的聲音。不去評判頭腦裡發生的事情,隨它吧,就像《冰雪奇緣》裡的艾莎一樣。

19 不要杞人憂天。

20 看樹,靠近樹,種樹。(因為樹很棒。)

21走路,好像你在用腳親吻地球一樣。

22 生活,愛,放手。

23 對自己透明。給你的頭腦建一座玻璃房。觀察。

24 當心那個縫隙。你現在身處的地方和你想去的地方之間的縫隙。只是想一下它,那個縫隙就會擴大,你就有可能掉到裡面去。

25 閱讀一本書,別去想著要讀完它。只是讀。享受每個字、句子、段落。別期待它結束,或永不結束。

26 在最深層次,宇宙中沒有哪種藥比善待他人令你感受更好。

27 聽聽哈姆雷特,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抑鬱症患者,對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說的話:“世上之事物本無善惡之分,思想使然。”

28 允許他人愛你。相信這份愛。為他們活下去,即使你覺得毫無意義。

29 你不需要這個世界理解你。沒關係的。有的人永遠不會真的理解他們沒經歷過的事情,但有些人會理解,要對理解你的人心懷感激。

30 儒勒·凡爾納寫過“無限的生命”。它是像海一樣浩瀚的愛與情感世界。如果我們沉浸其中,將找到無限,找到活下來所需的空間。

31 淩晨三點不是試圖理清人生的時間。

32 記住:你一點兒也不怪異。你是人,你的一切行為、感覺都是符合自然的,因為你是自然界的動物。你就是大自然。你生活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活在你心中。一切都是聯結在一起的。

33 不要相信什麼好壞,輸贏,勝負,高潮低谷。在你的最低處和最高處,無論你是快樂還是絕望,平靜還是憤怒,都有一個最核心的“你”是始終不變的。這個“你”才是最重要的。

34 別擔心因絕望而失去的時間。熬過絕望之後,時間的價值將會翻倍。

35讀一切你想讀的,讀就好了。書是可能性,是逃跑路線。當你沒有選擇時,它們給你機會。對於流離失所的頭腦來說,每一本書都是一座家園。

36 陽光燦爛的日子,能在戶外就在戶外。

37 記住:地球生活的關鍵是改變。汽車會生銹,書頁會變黃,技術會過時,毛毛蟲會變蝴蝶,黑夜會變白晝,抑鬱也會消散。

38 勇敢,堅強,呼吸,活下去。你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