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23 不讓原生家庭決定你的現在

S2-23 不讓原生家庭決定你的現在

本集重點:比起真實發生的過去,我們如何解讀過去,更影響我們的人生。

HI 大家晚安~今天我沒有要特別講什麼特定主題,單純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的經歷,有一些深刻的發現與感想。

上週六我去我外公的告別式,我外公90多歲得新冠,5月中發燒進醫院,住一個禮拜,本來有好轉的,結果隔一天急轉而下,然後就這麼突然的走掉,原本阿公的身體算健康,只是有時候會重聽,我們就很錯愕,尤其我媽他們那一輩就特別感覺到生命很脆弱,因為他們最大的也70多歲了,可能感覺自己也正在接近死亡吧。

我外公有七個子女,我媽媽是第二個,是大姐,她上面是我的大舅舅,也七十歲了,我媽媽那邊的家族算很龐大,開枝散葉的親戚很多,然後我外公生前又有認兄弟,做人也很海派加上又在地方上做公益,認識的人非常多,所以告別式雖然因為疫情關係,來的人有減少,可是人還是超多讀,所以那天站超久的腳很酸,要一直鞠躬答禮。

我們內外孫這輩的,就我兩個表妹代表大家朗讀外公自己寫的一首七言訣句,這首七言訣句是他自己的個人生平介紹,就是用七個字一句,從他出生到老年,他是誰他在哪裡做什麼的,然後他平時做人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他把它做成一首詩傳給我們這樣。

當天我就在想這件事,就是我外公到90歲了,如果精神不錯的話,還是很喜歡閱讀寫毛筆字,他有這個固定習慣,然後我爸爸也是,他會每天寫日記心得,早期也會閱讀,後來晚年生病就沒看書了,然後我自己也喜歡閱讀,雖然不會寫日記,但做podcast其實也是類似,我就覺得我們的DNA裡面,不只是血源關係,其實還有著這種喜愛閱讀紀錄的相同的東西,把我們三代人串聯起來。

那時候我特別感覺到,就是感情真的好像是一種可以超越時間的存在,雖然大家當下沉浸在悲傷裡面,我個人卻是覺得,阿公用一種精神形式把自己留存下來的感覺。

就好像阿公的靈魂化做七言訣句,每一字一句,都被妹妹唸進每個人的心裡融合在一起。

這種感覺真的很難用言語形容。

後來我們直系的親屬,大家就整個車隊,帶阿公的骨灰罈回老家做一次最後的巡禮,然後再進祖塔去暫厝,儀式做完大家就在老家休息。

後來我阿姨舅舅他們在聊以前的事嘛,不知道講到什麼,他們七兄妹就突然吵起來,反正就是在吵以前的事情,他們常常這樣,一聚在一起就會為了以前的事吵架,有的人就是講到一些事就像是昨天才發生一樣,會耿耿於懷,後來我媽就說自己一個人要散散心,再坐火車回家,不讓我們載,我跟我哥就先走。

隔天星期天,因為我基督徒,星期天是安息主日,我就去教會做禮拜,後面上課,我們剛好就在講家族家譜的主題,基督徒也是很重視家譜的喔,我們教會很鼓勵大家要做家譜,而且不是只是寫誰跟誰是什麼親戚關係而已。

這個家譜還包括了家族的故事,個人故事,什麼重要的事,有趣的事記錄下來,將來你自己看或者你的小孩,後代子孫可以看,就會比較瞭解你這一代發生了什麼,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這樣做其實在家人之間的感情會更緊密,尤其當你在意見不同、想法不同的時候,也會更寬容。

然後我把剛講的這些都兜起來,就是去教會上課講家族家譜,我媽他們兄弟姐妹為以前的事吵架的事情,還有我跟我爸爸還有阿公相同的閱讀寫作的習慣愛好,這種情感上的世代連結,還有就是最近諮詢經驗,有聊到原生家庭,其實我podcast好幾集都有講到原生家庭。

我想到這些事,也想到“原生家庭”這四個字,我就有一個深刻的啟發。

就是“原生家庭”,我們都知道它是一個人在進入同儕團體之前,要去唸幼稚園小學,之後唸書到出社會之前,“原生家庭”是我們初期社會化的學習對象。

譬如說一個人的社交能力、還有怎麼思考一件事的,對事情的評價、還有解讀是怎麼樣解讀的,甚至我們的政治色彩等等,都幾乎會先來自我們的爸爸媽媽,還有最親密的常常在一起的家人長輩,他們對我們有最深的影響力。這是原生家庭的意思。

然後我覺得說,比起10~20年前,心理學在現代已經是某種程度上的開放了,大家對於”原生家庭”有一定的認識,程度當然不同,但是至少說知道什麼叫原生家庭,只是說,有一個現像是這樣,現在好像講到原生家庭,大家對它的印象會連想到類似像原罪一樣的存在。

我不知道大家一聽到原生家庭會不會也這樣覺得,好像一個人內心的痛苦跟心理上的困境都是因為它。講露骨一點,就是說一個人心裡有創傷也好或者就是有一些狀況,你現在這樣就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是它,什麼都怪它,好像社會對”原生家庭”的解讀有這樣的傾向,不管有意無意的。我自己覺得是,當然真正的情況是可以討論的。

那我認為會這樣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人性心理上的「過度授權」,另一個是媒體的暗示,什麼意思呢?

過度授權」,就是我自己改變不了個性、想法上的缺陷,還有,我的心理有問題或者就是有創傷怎麼辦?

這時候需要先有人要為這件事負責,有人負責才能緩解它伴隨的負面感受,才能讓我們保持心理健康,因為人類本身就有心理保護機制在,我們對創傷做出的回應都是一種「求生存」的行為。

所以下意識要有人負責,但是那個人肯定不是我,因為我對這件事無能為力啊,怎麼會是我呢?所以那就一定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有人負責,這樣我心裡就會好過一點,我可以忍受,這是人性的過度授權。

我授權原生家庭來讓我變成這樣,我授權自己可以不用為自己的現況負責。

這裡的負責不是指追究誰對誰錯,而是權力,什麼權力?

改變的權力。

另一個原因我說是媒體造成的暗示,你去google”原生家庭”四個字就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搜一下,趴~~~全部通通都在講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我們要跟原生家庭和解,性格缺陷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婚姻不幸福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婚姻範本等等。

太多這樣的內容風向在講”原生家庭”的負面,講的都快覺得爸爸媽媽是我們的禍害一樣。

如果一個不瞭解心理學的人,剛接觸的人,甚至是心智比較容易接受暗示的人,是不是看多了就會誤以為”原生家庭”就是不好的意思,會喔,被暗示了嘛。

你不覺得嗎?

沒事的人可以google看看是不是我說的那樣…

可是,如果你大概有在瞭解阿德勒心理學派的人,至少啦~你看過<被討厭的勇氣>好不好,你就知道,我們的過去,的確某一個程度是被原生家庭影響,但是我們的現在跟未來,是在我們自己手上,只是你有沒有意識到你其實可以授權自己更多權力去做改變啊。

另外從科學角度來看,人的DNA裡面就有傳承跟突破的基因,我們本身就有能力可以突破限制來比上一代更好,從生物學的角度是這樣的,所以,”原生家庭”,明明不是只會帶來限制跟創傷,它同樣給我們財富,帶給我們更多的進步。

而且你看,我們都這麼大了,聽眾你們有的二十、三十甚至更大的,人早就出社會了獨立了,跟我們所在的城市、各種人際社群,一定比原生家庭有更多的連結,那憑什麼我們就這麼自然而然的覺得”原生家庭”就是”問題”根源的說法呢?

喔~因為人家專家心理學家,媒體名人網紅這樣說,我們就這麼覺得嗎?

中文跟英文有趣的就在這邊,這裡的“問題”,是指(problems),你用這個角度,它就是一個惹麻煩的東西,需要被解決的對象。

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用(questions)來看”原生家庭”。

同樣是問題,但是(questions)的意義不一樣了喔,它不用你解決啊,因為它變成可以討論的對象,我們可以去探索各種答案的對象,你從這個角度,很多事情就會開始不一樣了。

大家可以想一下這兩個的差別。在各種事情上面都適用。

就像一個學生Tony,因為上課老是舉手問問題,可是這不是老師喜歡的,所以就認定這個叫Tony的學生是個問題學生,上課一直打斷老師,所以就警告他,再問就出去罰站。

這個就是(problems)的角度。

如果老師換個角度,Tony同學,你很有上進心耶,可是我們課程有進度的,每個人的學習程度不一樣,所以你的問題等等下課,你來找我,我跟你講,這是(questions)的角度。

你看,(problems)跟(questions),中文同樣都是問題啊,但因為我們的思維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意義跟事情發展走向。

其實這就是在講愛因斯坦說的「用製造問題的腦筋去解決問題是行不通的,問題本身的界定,要比其解決方法更為重要。

這是在說問題之所以為問題,正是因為我們叫它問題。

第一季27集迴避型依戀那集,我有說,心理學專有名詞,是為瞭解釋人的行為或著他的心理而被命名出來的,因為需要有一個名字,讓人來用它去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

標籤永遠都是中性的,只是今天這集我拿”原生家庭”這個標籤來講。

它的目標是一直都是用(questions)的角度幫助人對內心進行探索,它只是一個工具,它是用來讓你去看見自己原來有很多選擇的東西。

只是你之前從沒這樣想過,現在知道了,你就可以為了自己想要怎麼樣去做決定,看是要調整一下或著保持原狀…

但是,因為網路上太多講心理現象的文章是(problems)的寫法,當人們有需求就會google,然後這些文章就會大量出現在你眼前, 現實也不過就是假像,只不過這個假像反覆出現在眼前,讓你看多了就以為是現實。

如果一個人他沒有分辨的能力,也沒有覺察的能力,就很容易不知不覺得用這些文章來給自己貼上標籤說我就是這樣的。

譬如我們對”原生家庭”的認知。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從小沒有家庭觀念,導致我覺得心理很不健康,總是想要從別人身上得到關注關愛,這是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

如果我們總是用(problems)的角度看待自己,看待原生家庭,那永遠會有解決不完的(problems),我會建議用(questions)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那可能問題就像幽靈一樣的消失了。

我覺得不管原生家庭對你造成什麼影響,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歷史,爸爸媽媽在成為你的爸爸媽媽之前,他們是夫妻是情人,他們跟你一樣,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長大,然後一個人在城市奮鬥,遇上了喜歡的人成為男女朋友,平平淡淡或者轟轟烈烈,談了幾次戀愛或者一次就中,然後結婚。

在這些曾經年輕過的生命歷程,他們也許有過很深刻的傷痛,不管是上一代造成的還是他們自己造成的,那這些都是在他們的時代背景下擁有的傷痕,他們有了你,就會自然而然的用帶有傷痕的經驗來教導孩子,這個在心理學叫「代際創傷」。

如果你覺得,自己因為一些心理狀況,有需要去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時候,我覺得你可以試著站在爸爸媽媽的角度,去看他們在時代背景下的那些過去,去想像自己像回到未來電影一樣,去看他們的故事,用一種(questions)的角度去探索,或許,真的只是或許,這樣才能擺脫原生家庭對你自己捆綁,然後發展你真實的自我。 

你覺得自己需要被看見,你的爸爸媽媽何嘗不需要被看見呢?

重點整理

和解共生一直都不是單方面的,人際關係也永遠是你需要什麼,他需要什麼,然後一起滿足,所以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是它不是絕對的。

然後你可以嘗試去寫自己家族的故事,現在的年輕人很多講不出自己家族的歷史,這是很可惜的。

所以盡可能的從你知道的開始寫,你自己,你兄弟姐妹,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寫著寫著可以再往上寫幾代,你可以把自己當成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如果你覺得這樣的身份太嚴肅了,那當個八卦記者也可以,去親自問問長輩們的故事,去挖掘你們家族過去的一些秘辛,這樣應該比較有趣一點。

寫著寫著你可能會發現,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成為你的一個養份,它們是真的在你的DNA,在你的血液裡留存的,最後流向你的心裡。

現在的我,特別願意聽老人家講過去的事情,他們講的時候是回憶殺,眼前都會浮現過往的景象,我覺得我聽的時候是在拉近自己跟那個年代的距離。

時間是不能療傷的,記憶會沖淡沒錯,但是情緒跟感受會跟當年一樣,所以想用時間來忘記是不可能的。

只有你可以為自己療傷,只有當你願意主動去拉近這個距離,我覺得多少會開始理解一些以前不能理解的部份,可能對一些事情會釋懷一點,我很相信,這個理解跟釋懷的感覺一出來的那個當下,你就跨過了最困難的門檻,這個時候,你就比前一秒你,是更好的自己了。

Steve and Maggie are putting together their family trees.

好的,這是今天這一集,純粹講一些個人的感想,如果你喜歡,聽完,請記得幫我留五顆星,還有文字評價,也歡迎贊助我50元一杯下午茶,你的任何一種支持都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如果你的工作職涯,或者人生徬徨需要解惑,需要傾聽,可以跟我預約。

如果你需要找合格專業,人又nice的心理師,我也可以轉介,因為一般人通常沒有心理諮詢的經驗,不知道怎麼找,那有我當一個橋樑,你就會放心很多。

所以在好好聽你說的官網右下角有一個聊天功能,隨時都可以找到我。

我們今天就到這邊,下週三晚上七點,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囉~~~掰掰,再見  。

請我一杯下午茶,讓我持續提供好內容吧!

點擊圖片或 贊助連結,就可前往贊助頁面囉~謝謝您!

你也可以用LINE PAY,或銀行APP直接掃瞄小額贊助喔!

快樂的工作,工作的愉快」是我的人生哲學,你在尋求自己的人生方向嗎?

讓我為你點一盞明燈照出未來, 立即線上預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