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44 「焦慮」帶來希望?

S2-44 「焦慮」帶來希望?

歡迎收聽今天這一集,我是Tony

你知道嗎11月15號的時候,全世界人口總數破80億了,好驚人的繁殖率啊~前三名人口最多的是中國、印度、美國,台灣排第58名,北韓還在我們前面。

人口數破80億,相對也帶來一些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焦慮」。

昨天上網查了Google Trend關鍵字趨勢顯示,從 2004 年以來,「焦慮」這個詞的搜索量在2004只有20分的熱度,它就上上下下的但是大多都在這個分數左右,然後從2012開始就往上升。

到今年現在為止,關鍵字的熱度已經到了93分,很驚人,我查了一下看看全球的關鍵字趨勢是不是也是這樣,其實也差不多,所以焦慮所帶來的問題看起來是全球性的,全球3分之一的人正在為這個情緒困擾,正在努力跟它奮戰。

除了人數這麼多之外,「焦慮」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講到的詞彙。

而且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它已經默默的取代了「壓力」這個詞,變成在我們覺得不舒服的時候,譬如說擔心工作,收入存款,男女關係,小孩教育,買車買房等等的代言人,「焦慮」變成了一種很常用的表達,取代了「壓力」。

這個詞已經無所不在了,很多時候,只是沒事提到了「焦慮」這兩個字,就好像會讓本來一般般的心情或者當下正在做的事情變得開始有那麼一點消極,好像給你原本的感受或經驗加了一點威脅感還有一些不完全正確的感覺。

譬如從podcast開始我就講了好幾次「焦慮」,你是不是聽著聽著好像情緒開始緊縮起來了,眉頭都皺起來了。

其實這就很簡單的證明了,人的言語真的是有能量的,雖然無形,看不見摸不到,但是根據愛因斯坦E= mc 2的質能轉換公式來看,無形的言語驅動了或者說影響了你的意識跟感受,然後它的表現形式轉換成行為來展現它,可能皺眉頭啊~聽了煩了關掉podcast,不想再聽了(拜託不要真的關喔~)

所以我們平時真的要有足夠的覺察能力,要有基本的自知之明去知道自己平常都怎麼說話的,我們的口頭禪是什麼,我們聽到一件事第一直覺是什麼,我們通常做什麼選擇等等,你要對自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如果你對自己講話方式有意識到的話,就會有效的幫你降低或控制住自己的焦慮情緒。

然後在Google Trend關鍵字相關搜尋裡面,焦慮加上症狀的搜尋詞是最多的,這個也就代表了很多人在懷疑自己是不是有焦慮症,或者可能身邊的人有疑似的症狀,自己就想查一下。

關於這個,我其實有一點想要提醒的就是…請注意小心染上「疑病症」。

什麼是「疑病症」?

「疑病症」就是懷疑自己有病,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焦慮症,邊緣型人格,或者身體的病痛什麼什麼的,會給自己貼標籤,你越查一堆網路上的東西,你知道的越多,如果你沒有好的心態基礎,你就會不自覺得越懷疑自己有病,本來可能只是有焦慮的情緒,它只是情緒,還不是症狀,但有的人越去看相關的知識就越懷疑自己,越懷疑自己你就越焦慮。

上上集我們不是有講催眠暗示嗎?不知你還記不記得,催眠不一定那麼戲劇話讓你入睡啊什麼的,而是很普通的,甚至沒有任何特殊感覺的過程。

也就是說不管你查網路查的多勤勞,你讀多少書上多少個課,包括你聽我的podcast,這些過程或多或少在自我暗示自己有「焦慮症」或某某症的這種可能性,但是其實這些根本都沒有經過專業醫生的診斷,所以如果你有關於焦慮或其他的情緒,要注意醫學上是有「疑病症」這種情況的。

「疑病症」甚至嚴重到就是連去醫院檢查,醫生都說你沒有問題了,但自己不相信然後一家換一家的一直檢查,在沒查出什麼嚴重的疾病下一直看診一直吃藥還會產生罪惡感,認為自己在浪費醫療資源,反覆告誡自己不要重蹈覆徹,可是症狀還在的時候還是會持續恐慌。

這個就是長期以來的精神上太敏感,然後太容易放大檢視自己,那種持續性的焦慮得不到紓解和理解的感覺會讓你真的很難受,長期的自我懷疑真的太痛苦了!

那「疑病症」怎麼辦?

有一個簡單方法,就是把生活節奏放慢一點,放慢一點讓自己輕鬆下來啦,減少多工,一次只做一件事,就可以減緩這種狀況,那至於細節怎麼做,就要去檢視每個人的生活中想要跟需要的時間分割了。

好,這是「疑病症」,然後是焦慮症——疑病症往往會伴隨焦慮症,兩個是好兄弟。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比憂鬱症跟成癮問題更常見,發病率在我們這個年紀20多到40的人最多,數據是每年持續上升的。

但是,問題來了,我們要進入今天的主題了喔~

「焦慮」根本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有害,它反而對我們有利。

怎麼可能?焦慮出現就很不舒服啊~怎麼會對我們有利呢?

ㄟ~想一下!你做重量訓練會不會很舒服?奇檬子會好嗎?不會啊~舉大重量很痛苦好不好,你知道肌肉是怎麼變大的嗎?肌肉變大的過程是透過撕裂你的肌肉組織,然後組織除了會再生之外還會增長,增長是因為要讓你的肌肉變更大才有能力承受這種大重量,它在預備你再次面對這種大重量的能力。

ㄟ~這麼說~好像有道理耶~焦慮其實就好像肌肉撕裂的過程一樣,它只是過程。

很諷刺的~大數據嘛,焦慮越多代表它越有人口市場,它有人口流量,有商機,現在其實已經有數十種焦慮症的療法、還有很多抗焦慮的藥物、書籍,然後有很多的科學研究在研究焦慮症,你看,因為有數億人有這種症狀,然後有這麼多支持的醫學療法。

它們當然都可以幫助到人,但是為什麼人數沒有降低,小孩跟大人的患病率反而持續上升,剛剛有說現在據估計全球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在跟焦慮拉扯。

當然你會說社會變遷啊~疫情的關係才爆多人這樣的啊~對~沒錯~大環境當然有影響,但是其實跟前面所說的暗示也有關係。

《Future Tense: Why Anxiety Is Good for You (Even Though It Feels Bad)》這本書今年5月才出版,中文版還沒有,作者是崔西·丹尼斯-提沃里。

崔西‧丹妮斯‧提沃里博士(Tracy Dennis Tiwary)是紐約市立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她專門研究情緒調節還有其在心理健康和疾病中的相互作用,特別關注焦慮跟注意力偏差,兒童情緒發展這塊。

那研究這塊的專家有很多啊,那提沃里博士有什麼特別的?

簡單講就是她對時代變化很有敏銳度,她的研究角度是從網路社交媒體去切入,研究手機、網路社交媒體等等對大人還有他們的小孩之間的情緒功能影響,也因為這樣,她常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就是在這個領域是一個說話很有重量的角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cy_Dennis-Tiwary

崔西‧丹妮斯‧提沃里博士說其中一個被大家忽略,但是有很大影響的原因是「焦慮被宣傳成疾病的認知是錯誤的——這種錯誤的認知正在傷害我們」。

這個聽起來像是指控耶,指控要有證據啊,ㄟ~可是證據都在網路上喔,隨便收集焦慮主題的文章,不少撰寫的方向都是在教大家認識焦慮,焦慮是危險有害的,解決它所帶來的痛苦的方法,好像做外科手術一樣,就是切除它,避免它,不惜一切代價消滅它。

提沃里博士很勇敢,千夫所指,跟大家唱反調,她仍然願意指出所有人包括專業人士、媒體還有民眾的盲點,她不只是點出問題,她更提出了一種新的發現。

提沃里博士認為,焦慮是一種人類進化過程中展現的優勢。

優勢?哇~這種說法太驚人了,跟大家認知的相反,很激進有沒有?

絕大多數的人肯定不這麼認為,不過她很積極的為「焦慮」平反,她覺得「焦慮」可以保護我們,增強我們的創造力跟生產力。

雖然它跟壓力、恐懼有關系,但它具有獨特的價值——它可以讓我們想像不確定的未來,並且 push我們讓未來變得更好。

這聽起來就像一個很壯的健身教練拍拍肩牓,對一個新來健身房報到的弱肌男說「健身的痛是成長痛,這種痛三個月就可以讓你有大肌肌」,然後那弱肌男看看自己再看看教練粗壯的手臂,眼神望向健身房的天花板,頭上冒出泡泡,三個月後自己真的有了大肌肌,然後點點頭,內心充滿了鬥志跟希望。

焦慮居然跟希望居然可以搭起友誼的橋樑,你想像的到嗎?

可能肌肉猛男你有畫面啦~但是焦慮跟希望……..用力想還是好難想像喔!

沒關係~這集聽完你可能就會改變對「焦慮」的認識喔~

提沃里博士想要告訴大家,我們其實可以用更有幫助、更有希望的方法來理解焦慮,讓我們跟焦慮和平共處,除此之外,甚至讓它變得有利於你的生活。

情緒是為了讓你生存機率提高

之前小雞心理學有講過允許發脾氣,怎麼用憤怒達到你要的目的。

情緒是生存的工具,以前原始人要躲恐龍,他要怕才會跑的快啊~軟腳的、腳麻走不開的會被吃掉,適者生存,經過數十萬年的進化、情緒是用來保護人類,跟確保人類這個物種可以繁衍的存在。

確實啦~今年人類人口總數都破80億了,所以認真的仔細想一想,情緒確實讓我們生存的很好,不過情緒其實有提供我們兩個很難發現的特徵:

那就是一是資訊、二是準備

以焦慮來講,焦慮提供了資訊,而且是偏向未來的不確定資訊讓我們為將來做準備,怎麼說呢?

因為不確定,壞事可能發生,好事也可能發生,人類天生就不喜歡不確定,所以為了降低不確定性,我們就會預測可能會發生什麼並想像下一步該怎麼辦。

譬如說等待核酸測試結果是一條還兩條,你就得居家隔離在家上班或著沒事。

譬如未婚懷孕?整天想吐好像有了~去廁所做個驗孕棒,等待的時候,他會跟我求婚嗎?還是搞消失呢?我還不想當媽媽啊,腦袋就在那邊想很多,想下一步會發生什麼的。

還有在公司準備跟老闆做簡報,可能會被老闆稱讚或著被批的一文不值或者被老闆指點修改,不管怎樣,都產生了下一步所需要的資訊,然後讓我們去做準備繼續進行下去。

就像這樣子,焦慮提供了未來的不確定資訊讓我們為將來做下一步準備,它有這兩個特徵。

從生活中,工作上,從人際交往都是這樣,那從個人放大到社會來看,焦慮也是文明的創造者之一,人類從1943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才80年,社會科技發展的背後推手其實是軍事科技,新的科技拿到戰場上試,以前打仗靠人數,那很花錢,所以要降低軍隊傷亡跟降低成本,那就要研發推出有殺傷力又精準的武器,成功之後,再降低功能,推到民間變成商品。

以前戰爭比數量,現在用無人機,表面上是科技對科技,國家對國家之間的競爭,但其實背後是國家實力上的焦慮在push各國政府保持警惕,避免被侵略,才不斷的積極研發技術,將可能性變成現實。

你看,焦慮,不僅更有創造力,還有專注力,高效率的解決問題,促進人類發展,真是好啊!

可是社會大眾並沒有這麼想啊,大多數醫學專業人士也沒有把焦慮視為人生的盟友!

要接受這種觀點也許要花點時間,但是不管怎麼樣,至少我們知道了焦慮的存在具有多種意義。

有焦慮的情緒跟焦慮症是不一樣的

有焦慮的情緒跟焦慮症是不一樣的,焦慮症的確需要尋找專業的説明,但一般人不管他是自己在網路上看來的,或者聽哪個醫生講的,大家對焦慮情緒的認識會有兩個關鍵的普遍錯誤:

一、焦慮情緒只有是危險的跟有破壞性的

二、解決焦慮所帶來的痛苦方法 是預防它或者根除它

大家是不是有這種認知?差不多吧!

但是這種認知正是導致我們把日常的焦慮情緒當做好像是機器故障,好像一台需要修復的電風扇一樣。

這種認知在暗示我們,有焦慮,我們心理就不健康,有焦慮我們就有問題,我們就有病,我們應該害怕,應該要去避免要去制止它發生。

可是,事實的真相是,只有焦慮症的極度焦慮才是心理健康有問題,焦慮的情緒不是問題,它是健康正常的反應,甚至是對身心有益的反應。

刻意壓抑它反而會放大、加深它的感受,還會阻止我們找到有效的方法來應對跟建立情緒恢復能力。

也因為這種外來的錯誤認知,我們看不到它的好,結果造成情緒上的惡性循環然後真的從情緒變成疾病。

但是,你可能會問,如果焦慮這麼好,為什麼我們的感覺會這麼不舒服呢?

不可否認,焦慮帶來的感受是不討喜的,可是我們前面也用練肌肉來解釋過這是必須的,必須生焦慮,焦慮才能進行下一步,有時候只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才能一直逼我們打起精神,集中注意力,制定更積極的生存方案,避免未來的危險。

譬如說,我們把焦慮想像成房子的煙霧警報器,失火了它就會叫,那種聲音會讓人很有壓力,但是它會逼你趕快去滅火。

可是如果我們只是忽略警報聲,或者乾脆直接拆掉它弄壞它,甚至用耳塞塞住耳朵,跑到聽不到警報聲音的地方,那有用嗎?

沒有用啊,真正有用的是儘快找滅火器,打119找消防隊,或者我們根本不讓火災發生,我們事先預防任何引起火災的機會。

焦慮就是煙霧警報器,你就算用了全套防火材質裝潢房子,依照法規,還是要加裝警報器,這是人類心理機制必備的情緒之一。

我們遇到的逆境看起來無情,但其實它對我們有情,因為我們愛自己,我們沒有放棄自己,所以焦慮來的時候,它是愛自己的訊號,它是這樣的存在,所以我們要重新學會「正確的焦慮」。

有時候,生活真的喘不過氣,生活的很不輕鬆,我們可能在某個時刻會感到強烈和壓倒性的焦慮。

但是請記得,這反而是一個訊號在告訴你說「嘿~放慢下來,認真聽我真正想傳達的訊息,我們來利用它來發揮我們的優勢,優化我們的生活」,辨別訊號是學習用正確的方式焦慮很重要的第一步。

「正確的焦慮」,這種思維是很有強大的積極影響的。

哈佛有一項研究,他們找一組有社交焦慮的人,然後要求他們做一個會讓他們有壓力的事情,這個事情是「在沒有時間準備的情況下在有評審的台上發表公開演講」,但是他們被提醒要把他們的焦慮刻意想像成這是他們準備好接受挑戰的信號,而不是求救信號。

結果,這一組社交焦慮的人在這種極大的壓力下用研究者說刻意想像的方法居然表現得更好,他們更專注跟投入,他們更自信、更少焦慮、心率更穩定的心率、血壓更低。

每個人反而多了一種豁出去的氣勢。

這代表當我們「正確的焦慮」的時候,我們就有機會利用它來增強自己,差別只在於我們怎麼學會跟焦慮共處。

如何跟焦慮好好共處

學會「正確的焦慮」代表我們可以利用跟引導焦慮來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知道焦慮什麼時候有用什麼時候過度焦慮是沒有用的,這種練習的方式大概有以下三種概念

傾聽、利用、放手三部曲

傾聽

傾聽關鍵字,要多注意腦中的聲音,尤其那些「可是、但是」之類的用詞後面接著的內容。

譬如說「我想跟老板提一個點子,但是我怕被罵,我有點焦慮,有點不確定」

前面說焦慮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注意力和動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焦慮必須讓我們覺得不舒服,這樣我們才能注意並傾聽它告訴我們的內容,有些是會給我們壓力,有些會覺得害怕,有些是會想讓我們逃避的東西。

利用

當你找的那些關鍵字,寫下來,我們要把焦慮導向追求目標,要優先考慮目標,我們要把焦慮轉換成勇氣。

那你後面可以寫,所以我可以怎麼做

譬如說「我想跟老板提一個點子,但是我怕被罵,我有點焦慮,有點不確定」

「所以我可以先想好老板可能會問什麼,準備好答案再去提」

這樣一來,焦慮不就能激發我們的動力,釋放我們的力量了嗎。

放手

前面兩個,有時候找不到有價值的訊號,這個時候最好就先放手,放慢腳步。

換個氣氛,做點別的事,給焦慮一些空間喘息,給潛意識時間去找答案。

傾聽、利用、放手三部曲很簡單,它就是一個概念而已,請自己舉一反三。

最重要的是我們今天知道了以前我們會不自覺的像對待疾病一樣的對待負面情緒,我們想不惜一切代價預防、避免它和消滅它。

但正是因為我們把它弄反了才有問題。

問題不在於焦慮,它只是霍格華茲的貓頭鷹信使,它帶來的信告訴我們,我們正在面臨不確定性,我們需要迎接挑戰,我們的生活需要改變,我們需要什麼幫助,它只是一種告訴的方式

真正的關鍵問題是當我們一直存在對它的成見,我們才有可能生長出較嚴重的焦慮情緒,跟焦慮症。

心得

19世紀丹麥哲學家索倫・奧貝・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說:「誰學會了以正確的方式焦慮,誰就學會了終極奧義。」

我們都生來焦慮。

存在主義之父- 齊克果居然有雕像

生而為人就是要知道,雖然焦慮可能讓人難受,有時甚至令人恐懼,但是我們可以學會讓它成為我們的盟友、成為我們的個人利益還有創造力的靈感源泉。

當我們學會正確應對焦慮的時候,其實也就學會了拯救自己。

好的,這是今天這一集,這是我自己的心得筆記,分享給你,如果你喜歡,請記得幫我在apple podcast留五顆星文字評價,也歡迎贊助我50元一杯下午茶,你的任何一種支持都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如果你的工作職涯,或者人生需要解惑,需要解決,可以在好好聽你說官網,隨時都可以跟我預約。

我們今天就到這邊,下週三晚上七點,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囉~~~掰掰,再見  。

請我一杯下午茶,讓我持續提供好內容吧!

點擊圖片或 贊助連結,就可前往贊助頁面囉~謝謝您!

你也可以用LINE PAY,或銀行APP直接掃瞄小額贊助喔!

快樂的工作,工作的愉快」是我的人生哲學,你在尋求自己的人生方向嗎?

讓我為你點一盞明燈照出未來, 立即線上預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